来源:新浪Insights
2025年,全球电信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。随着5G技术的逐步普及,传统通信业务的增长空间逐渐见顶,而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、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正在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。
工信部数据显示,2025年前5个月,全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88亿元,同比增长仅为1.4%。行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,电信运营商们都在积极寻找新增长点,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。
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,中国移动近期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。报告期内,中国移动营收5438亿元,同比下滑0.5%;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.0%至842亿元,但增速在继续放缓。
面对传统业务的下滑和新兴赛道的激烈竞争,中国移动的破局之路在何方?
营收“警报”拉响:六年来首现负增长
2025年上半年,中国移动实现营收5438亿元,同比下滑0.5%。这是中国移动自2019年来首次出现半年度营业收入负增长。同年3月,杨杰正式担任中国移动董事长。
营收颓势背后,是传统通信业务的全面下滑。分业务板块来看,报告期内,核心支柱无线上网业务收入1955亿元,同比下降4.7%;语音业务收入342亿元,同比下降5.7%;短彩信业务收入161亿元,同比下降0.7%。
展开剩余81%尽管如此,仍有部分业务表现亮眼。报告期内,有线宽带业务收入686亿元,同比增长8.9%;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1367亿元,同比增长5.9%。然而,这两项业务的增长仍不足以弥补传统通信业务的下滑,导致集团总营收整体承压。
从细分市场来看,作为中国移动基本盘的个人市场收入2447亿元,同比减少4.1%。个人市场收入主要受用户总数和ARPU值(每用户平均收入)影响。
上半年财报显示,中国移动的移动客户总数超10亿,但净增客户仅56万户,与2024年同期的净增926万户相比,减少了870万户。同时,2025年上半年移动ARPU值跌至49.5元。自2023年以来,该指标已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,分别为52.4元、51元和49.5元。
其他细分市场同样面临挑战。家庭市场和政企市场的营收增幅均有所放缓。具体来看,家庭市场收入750亿元,同比增长7.4%;政企市场收入1182亿元,同比增长5.6%;新兴市场收入291亿元,同比增长9.3%。
相较而言,2024年上半年,其家庭市场收入698亿元,同比增长7.5%;政企市场收入1120亿元,同比增长7.3%;新兴市场收入达到266亿元,同比增长13.2%。
政企市场有别于个人市场和家庭市场的特点,也导致中国移动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。报告期末,公司应收账款达1058亿元,较上年期末增长39.7%。公司解释称,这主要是由于政企业务带来的应收账款增加,政企客户回款大多集中在年末。然而,若回款不及预期,可能对公司现金流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。
业绩压力下“宰熟客”,用户权益亟待保障
日前,新华网新华时评指出,运营商的业绩压力不是“宰熟客”的理由,“业务外包”也不能成为某些运营商推诿塞责的挡箭牌。一旦管理主体责任缺失,便是对不规范经营的纵容。
官媒发声背后,是消费者面临的诸多纠纷和乱象。上述评论称,“热情过头”的通信营销背后,是运营商授权的一些代理商等为追求效益,将营销成功率与业务员收入密切挂钩,将企业的经营压力层层传导给消费者。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业绩压力驱使下,某些营销人员对套餐优惠力度夸夸其谈,却对限制性条款遮遮掩掩,还催着消费者快快下单。“转化老用户”成了最便捷的选择和重要业绩来源,“密集骚扰”成了不少营销人员的惯用手段。
不过,消费者面临的问题,不仅仅是来自于营销。今年7月,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投诉中国移动“杀熟”和“恶意扣费”:“中国移动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,擅自开通话费转流量服务。2024年5月至2025年2月共扣费1000余元,2025年5月至2025年7月,共扣2300元。”
(图源:黑猫投诉)
另一位用户也投诉中国移动的疑似“杀熟”行为:“我同事与我均在珠海市金湾区,办理的都是中国移动200M宽带。2024年7月,我发现,我的资费是60元/月,而他的资费仅为20元/月。”
(图源:黑猫投诉)
上述投诉只是冰山一角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包含“中国移动”关键词的投诉总量已达38.8万条,在三大运营商中位列第一。投诉问题涵盖诱导消费、未经客户同意私自改套餐,私自开通收费增值服务、取消或更改套餐难等方面。这反映出公司在服务客户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三大运营商近日纷纷表态,将在透明消费、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。以中国移动为例,其表示将推出“透明消费,明白办理”“主动提醒,放心使用”“套餐变更,限时办结”等十项服务承诺,保障客户权益。
然而,表态只是第一步,面对庞杂的遍布全国的门店和分支机构以及数亿用户,后续的措施落实和推进或将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,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新问题的可能。
“第二增长曲线”:转型中的希望与挑战
在传统通信业务面临下滑压力的背景下,中国移动正全力押注数字化转型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2025年上半年,集团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1569亿元,同比增长6.6%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3.6%,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.9个百分点。
近年来,中国移动一直在强调变革,提出要向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转型。其中,“两个新型”升级计划、“BASIC6”科创计划以及“AI+”行动计划等,成为公司财报中的高频字眼。
这既是这家头部运营商在人工智能新科技时代的战略转变,也是其传统业务业绩承压下的必然选择。
然而,转型之路并非坦途。对于行业巨头来说,庞大的组织规模、复杂的业务体系、既定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,使得核心业务的变革充满挑战。
尽管数字化转型业务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有所提升,但其增速却在持续放缓。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,该板块收入增幅分别为39.2%、19.6%、11.0%和6.6%,呈现明显下降趋势。
财报中提到,中国移动目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、改革攻坚期和动能转换期“三期交织”的关键阶段,既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,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比如说,AI智能终端、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机器人等硅基个体数量的急剧增加,将推动网络连接规模的成倍增长;碳硅深度协同的大规模创新生态加速形成,将催生更多软硬一体、形态多元的新产品和新应用,开辟出一批百亿级、千亿级的智能经济新赛道。
以AI领域为例,杨杰表示,目前中国移动从AI获得的直接或相关收入已达几十亿规模,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,这一数字有望继续增长。
但市场的残酷现实不容忽视。AI、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赛道的竞争异常激烈。不仅另外两家运营商,众多互联网大厂也纷纷涌入。这些赛道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探索,才能逐步探索出人类科技的未来方向。在这场科技变革的征程中,中国移动注定要面对诸多竞争和挑战。
文|大浪智库 出品
发布于:北京市创同配资-在线实盘配资-实盘配资炒股-网上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